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8月20日讯(记者王玉龙张丽华)走进位于潍坊昌邑市南环路的山东宏大生姜市场,空气中弥漫着生姜特有的辛辣香气,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工人们正忙着清洗、分拣、包装生姜。这个占地300余亩、拥有50台生姜加工线、5万吨生姜保鲜库和10万吨生姜中转库以及2600多个经营摊位的枢纽市场,每天交易量高达2000多吨,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还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生姜集散中心,通过二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山东宏大生姜市场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生姜产业的标杆企业,成功入选“2023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业部“定点市场”。从传统农批市场到全国首创智慧生姜云平台,从地方特产到中国驰名商标,该公司不断突破创新,不仅改写了昌邑大姜的发展轨迹,更为全国农产品流通提供了可复制的“生姜样本”。
从“小生姜”到“大产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昌邑的姜农都是各自为战,品质参差不齐,价格波动大,农民收益无法保障。”山东宏大生姜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西海回忆说。当时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才能让昌邑生姜走出价格波动的困境。2005年,在公司创始人高洪侦的带领下,他们毅然决定创办专业化生姜交易市场,整合零散的生姜交易资源。
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是改变姜农的传统观念。”王西海说。为了说服姜农加入市场统一交易,他们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承诺提供更好的交易环境和更稳定的价格。渐渐地,市场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如今的上万户姜农参与,交易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高洪侦、王西海等的带领下,宏大生姜市场不仅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生姜交易集散地,更在2014年与省商务厅合作编制发布“中国.昌邑生姜指数”,为全国生姜产业提供了价格风向标。“这个指数是基于产地市场的真实交易数据,能准确反映供需关系,帮助姜农合理安排种植。”王西海解释道。指数的发布使昌邑生姜在全国市场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减小。
全国首个智慧生姜云平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传统农产品交易面临严峻挑战。而公司早已布局的数字化转型,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强大韧性。“疫情加速了农产品线上交易的进程,我们的‘畅e智慧生姜管理平台’正好派上用场。”王西海说。
这个全国首创的生姜智慧云平台,是公司与上海农信、昌邑农商银行合作开发的创新成果。平台集生姜称重、洗姜、收购交易、配送环节于一体,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解决了传统交易中“重量难统计、金额难计算、数据难采集”的痛点。
“过去姜农和经纪人交易全靠手工记账,效率低还容易出错。现在通过智慧称重一体机,数据自动采集,交易资金直接入账银行卡,既安全又便捷。”王西海边说边向我们展示平台的操作界面。“当时系统上线仅一个月,就录入姜农信息1.1万户,称重生姜7000余车,交易金额突破150万元;两个月后,交易量已达27000余车,18732吨,交易金额累计突破4000万元。”
更令人称道的是,平台还构建了完整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每批生姜都有电子合格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询产品来源、检测报告等信息,有效维护了‘昌邑大姜’的品牌形象。”王西海自豪地说。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市场运营效率,还为政府政策制定、农商行服务三农、食品安全监管等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
在平台推广过程中,公司特别注重金融配套服务。他们推动昌邑农商银行组建27支移动金融服务队,“红马甲”志愿者们每天穿梭于市场,帮助姜农操作设备、结算资金,还针对经纪人开展无感授信,累计授信上千万元,有效解决了收购旺季资金短缺问题。“我们要让科技真正惠及每一位姜农。”
宏大生姜市场的数字化进程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2014年12月29日,中国生姜价格指数网依托昌邑农产品流通和价格研究所和山东宏大生姜市场,在济南举行新闻发布会后正式上线运行。它是潍坊市继“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后又一全国性指数。
王西海介绍,该网设有指数分类、市场日价格指数、历史生姜价格、指数点评、市场动态、价格行情、供求信息、政策法规、种植技术等模块及内容。由山东宏大生姜市场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共同研究开发。其中,中国生姜价格指数,是以指数形式,根据指数的变化来反映生姜价格的变化,进而反映整个生姜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对整个生姜行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引导作用。
此指数是全国唯一的生姜价格指数,是全国生姜价格的风向标,促进了全国生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地理标志到中国驰名商标
“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这是公司一班人的基本认识。近些年来,“昌邑大姜”不仅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更在2018年4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成为潍坊市首件地理标志类驰名商标,也是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首个获认的驰名商标。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个区域的金字招牌,既是经济品牌,又是人文品牌。”王西海深有感触地说。获得认证后,公司立即组织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昌邑大姜供应链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对昌邑大姜的质量要求、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存储、包装运输等全流程进行标准化规范。作为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公司创始人高洪侦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的研讨和制定。
“标准实施后,昌邑大姜的品质稳定性显著提升,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王西海介绍道。如今,“昌邑大姜”已成为高品质生姜的代名词,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更令人欣喜的是,品牌溢价让姜农收入大幅增加,平均每斤生姜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0.5-1元。
品牌建设离不开质量支撑。公司在市场内建立了严格的质检体系,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进场生姜进行农残、重金属等多项指标检测。“我们宁可少收一些,也绝不降低质量标准。”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昌邑大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积极发挥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政策红利分享机制,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探索建立以市场联结、专业合作社(协会)为主的利益联结机制。
市场联结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行情及自身需求量,通过大型批发市场随机收购生姜,价格随行就市,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自由决定交易对象,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在市场价格不稳定时,企业筹集部分资金对姜农和客商进行临时性补贴,避免价格波动过大而给姜农造成损失。
依托昌邑市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方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销商+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对大姜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
最让王西海他们自豪的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成效。“我们市场直接带动就业200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种植、运输、包装等从业人员上万人。”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每亩生姜增收3000元计算,昌邑市10万亩生姜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3亿元。
另外,市场两家物流公司拥有500多辆物流车辆,建设了宏大物流云平台车辆管理中心,配套市场恒温库3万吨,中转库1.2万吨,通过使用宏大物流云平台,使运输信息化、物流标准化,为市场业户节省综合物流成本10%,农产品降低损腐率10%以上,延长产品售货期2-3天。
谈及市场成功的秘诀,王西海归因于“专注”与“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只做生姜这一件事,但从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也正是这种专注与创新的结合,让他们在传统农业领域开辟出新天地(301277)。
对未来,王西海他们也有着清晰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建设生姜精深加工园区,延长产业链;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姜油、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继续完善智慧平台功能,打造全国生姜产业大数据中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昌邑大姜走向世界股票要什么条件,成为中国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